深圳特区报讯(记者 闻坤)日前,深圳华大农业发布新型光温敏不育系材料及多个抗除草剂新品种,在谷子育种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。目前,华大基因已成功构建全基因组分子育种技术平台,组织完成了水稻、棉花等130多种动植物的基因测序,自主培育出20个谷子新品系和10个水稻新品系。
像华大基因这样在“没有农村的土地”上大兴农业科技的创新型企业及机构,在深圳已形成“批量化”优势。记者采访了解到,深圳近几年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,农业生产总量虽有下降,但农业科技创新竞争力和产业化综合效益不断增强,尤其是生物育种科研成果全国领先,实现了全产业链育种技术突破,现代种业初具规模,形成了“产学研相结合、育繁推一体化”的现代种业体系。
生物育种是引领粮食科技发展方向的高新技术,一些发达国家将其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,我国也把种业定位为战略性、基础性核心产业予以重点支持。2004年,深圳全面实现农村城市化,原农村人口转为城市居民,从此没有农村和农民建制,农业用地仅10万亩。但深圳发挥创新优势,近几年陆续在农业科技领域取得一系列世界级成果,走出一条现代生物育种的新路。2016年,深圳14个项目获国家科技奖,其中现代农业创新项目就有3个。
杂交水稻育种,深圳居全国前列,现已累计选育审定了61个水稻新品种,形成了Y两优系列、创优系列等8个水稻育种品牌,为国家农业和粮食安全作出积极贡献。其中,杂交稻“Y两优900”2013年、2014年连续打破世界水稻最高单产纪录,现已累计实现单品种创收2亿多元。据悉,“Y两优900 ”、“深两优5814”等4个品种被农业部认定为超级杂交水稻,累计推广面积4500多万亩。此外,深圳研发的“广三系杂交水稻育种技术”被袁隆平称为“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”,已获市级科研成果鉴定并进入产业化推广示范应用。
在分子育种领域,深圳研发创新也屡屡实现突破。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建立了基因组大数据库超算平台,通过该平台获得“调控黄瓜苦味基因”和“番茄遗传变异组图谱”等重要成果,并在水稻粒长调控的复杂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重大进展,首次揭示了基因拷贝数变异调控稻米粒长和品质的分子基础。
“深圳确定发展生物育种产业为农业转型升级的方向,依托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,大力推动发展生物农业。”市经贸信息委负责人表示,深圳较早进行农业科技布局,2001年规划建设深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,并将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集聚区“现代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基地”予以重点支持,专设现代农业生物产业扶持资金,重点支持生物育种、畜禽种质资源保护繁育推广、海洋生物和农业生物等技术的推广应用。目前,专项资金已资助163个项目共2.63亿元,带动社会投资13.6亿元。去年,该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,已引进黎志康绿色超级稻“孔雀计划”团队等23个拥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生物育种创新团队,带动培育了全市生物育种研发队伍5300多人。园区先后创立生物育种创新研究院、农业基因组研究所、作物分子设计育种研究院等6个市级农科机构,建成25个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,构建了分子设计育种、超级杂交稻育种、航天工程育种、生物育种基因测序技术等6大创新公共平台,孵化出11家种业企业,累计取得168项国家发明专利、192项PCT国际专利,推广92个农作物新品种,开发新产品135个,形成了人才集聚、团队集聚、产业集聚的格局。
以生物育种技术为依托、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种业,正成为深圳新的经济增长点。去年,深圳农业龙头企业已达77家,其中国家、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各有7家和47家,上市公司有8家,全市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687.3亿元。目前,深圳拥有45个省名牌农产品,涌现了鑫荣懋、农产品、芭田、诺普信等名牌企业。根据深圳现代农业 “十三五”规划,我市将建设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生物育种产业基地集聚区,形成完整创新链和产业链,建成生物育种规模大、集聚性强的产业高地,抢占全球生物育种制高点,建设深圳“种业硅谷”。
来源:深圳特区报